传统文化杂谈 > 哲学思想 >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伦理思想

来源:哲学思想  时间:2019-08-17 14:05:23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常称为德(礼)治学说,这是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所独具的基本政治主张。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开始封建化,如晋国"铸刑鼎","郑人铸刑书",就是重要表现。公布成文法,这是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所采取的一种限制。

针对这种改革,孔子提出了德(礼)治学说。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指道德教化,礼是典章制度,主要是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

在孔子看来,"铸刑鼎",制定和公布成文法那一套作法,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刑罚来治理、约束人民,这只能使人民免于犯罪,而不能使他们以犯罪为羞耻;如果用奴隶主阶级的伦理道德来引导人民,用周礼来约束人民,就不仅能使人民以犯罪为羞耻,而且还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于国君的统治。

可以看出,孔子的德(礼)治学说,是在奴隶制崩溃的条件下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理论。所谓"儒术",它的基本特点是强调礼义教化,以"攻心"为主。

关于礼治。礼治是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立足点。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礼是根据夏、商二代之礼建立起来的,因而丰富多彩,所以他拥护周礼。赞美周礼,即赞美西周奴隶制。因此,孔子对于当时出现的礼乐崩坏、名分颠倒、犯上作乱等现象,深恶痛绝,极力反对。

为了维护礼治,孔子提出"正名",企图以名正实,用纠正"名分"的办法,把社会上出现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纠正过来,恢复和维护周礼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宗法等级制度的权威。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的话反映了名分错乱对周礼的破坏和引起奴隶制的社会危机是严重的深刻的。

如按周礼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是现实却是"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制礼作乐和征伐的大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大夫手里,甚至大夫的家臣("陪臣")也把持了国家政权,这是对周礼的根本性的破坏,是历史的进步,反映出新兴封建势力的成长、壮大。

但孔子基于维护周礼的政治立场和"正名"的政治主张,却斥之为"天下无道",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是"八佾"(即八人一行,共八行六十四人舞),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鲁国新兴封建势力的代表季氏,是个大夫,竟"八佾舞于庭",俨然如国君。对此,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对于周礼的种种规定,孔子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不合潮流的保守、落后行为,而孔子却不觉悟,还发牢骚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孔子主张礼治,对人民"齐之以礼",目的在于维护奴隶制,尤其是宗法等级制度。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探究“万物本原”的西方哲学

探究“万物本原”的西方哲学

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产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作为主流观念的理...

中国古人的生活背景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中国古人的生活背景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中国哲学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国古人的生活世界背景决定了中...

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道的含义是其原始的含义,即行走的轨迹,...

人类性思维方式与生活实践的思维方式

人类性思维方式与生活实践的思维方式

人类性思维方式与生活实践的思维方式,既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哲...

研究西方哲学思想要突破各种地域性观念

研究西方哲学思想要突破各种地域性观念

突破西方的地域性观念以及各种地域性观念的局限,只能是在各...

为什么要提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我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我问题

在当今全球化的人类性世界历史中为何重视和强调民族性的文化...

重新理解中国哲学

重新理解中国哲学

哲学,作为思想观念的前提批判,不仅要对思想对象的思想前提...

阴阳五行学说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简介

五行说是讲宇宙构成的元素的,即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水、火、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