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习俗

来源:民俗文化  时间:2020-02-17 19:45:54

农历二月初二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龙头节,也称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头节。”

二月二龙抬头

龙头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所以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明沈榜《宛署杂记》云:“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蛇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引龙回”习俗在山西演变为“引钱龙”或“司钱龙”,举行这种风俗活动的目的在于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晋西北就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都提壶提桶到河边或井边汲水。按推测当年几龙治水,壶中就放几枚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钱龙就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有的地方如原平一带,在二月二日大早选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头,用灰围洒一圈并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其中,用线牵住,拉回家置容器内,是为引钱龙。晋东南的风俗是用灶灰在门外洒一圈然后弯弯曲曲接连不断洒向厨房,围水缸洒一圈即完成“撒灰引龙”。龙头节的习俗,与山西民间的龙神信仰与祈雨习俗相连。俗以为龙是雨的主宰,二月二晚上龙出来活动,在空中行云布雨。因此,此日人们早早就去汲水回家,以免惊动雨龙。

其实,唐代就有了二月二日踏青、挑菜、拾菜等习俗。所谓“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是明代以后才产生的,并形成了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据史书记载,民间在此日吃饼谓之龙鳞饼,吃面谓之龙须面,闺房中要停止针线活,恐伤龙目。是日,男人们普遍要剃头,谓之剃龙头,以此来助龙抬头,祈求龙布云作雨,保佑丰稔。

山西龙头节的另一习俗是驱毒活动。俗话说:“惊蛰过,百虫苏。”《阳城县志》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阳城人是日早上起床时,忌说“起”字,怕毒虫应声而起。晋南人喜欢此日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全村集合,抬神像到各家门前,向院内洒米汤,家家门前围洒石灰,以禳瘟祛病。许多地方还有二月二吃麻花习俗,谓之“咬蝎子尾巴”。晋东南农村习惯画一药葫芦,内画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

吕梁山区习俗二月二吃枣山。枣山是在春节前制成的人形面食,有头(三角形)、脖子(两个馒头),在春节供神,正月十五摆完火炉后,第二天火炉残了,人们纷纷拿上枣山去残火上烤,当地人相信,正月十五的火炉烤的枣山治百病。大人们把枣山的“身子”、“胳膊”给小孩吃,而把“头”留到二月二早上让壮年男子吃,当地人说二月二吃了枣山,犁地时碰不上石头,耕地也有力气。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

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到自然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各种制约和限...

民俗的特点、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民俗的特点、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民俗文化具有诸多特征,民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南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习俗

西南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习俗

自然崇拜是贵州各民族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崇拜方式主要...

西南少数民族结亲仪式及其特点

西南少数民族结亲仪式及其特点

结亲是婚礼中最隆重的礼仪,它包括送亲、迎亲和婚仪三个方面...

少数民族诞生礼的信仰与禁忌

少数民族诞生礼的信仰与禁忌

(1)苗族。苗族认为告央乃掌管生命之神。婚后不育的妇女,是告...

西南少数民族婚礼的禁忌

西南少数民族婚礼的禁忌

(1)苗族。剑河县下岩寨苗族结亲不忌姓氏(指汉姓),只忌同宗...

我国不同地方的满月剃头习俗

我国不同地方的满月剃头习俗

在浙江绍兴一带,满月剃头时外婆家要送各色礼物,其中必有圆...

苏州地区婴儿满月的剃头习俗

苏州地区婴儿满月的剃头习俗

在江苏苏州民间,旧时习俗对小孩的剃头极为重视,十分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