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历史研究 >

夏商周时代的裳、邪幅与芾分别指什么

来源:历史研究  时间:2020-02-20 01:30:25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的服装里面没有裤子,保护下体的衣服称为裳,也有的古书里面写作常。关于裳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汉代的大经学家郑玄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说法:

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重古道而不忘本也。原始时代的人们之所以“先知蔽前”,是因为羞耻观念的产生,所以要用兽皮在前面遮羞。裳即起源于这前后两块布幅。到了周代,这种裳逐渐演成位于左有两侧的部分有折叠,面前面正中的部分则方正。这样,不仅行走时方便,而且也比较美观。

邪幅的出现应当也是比较早的。古代的裳虽然可以用于遮羞,也有一定的保暖作用,但是在寒冷的季节却不足以保护两腿。古人用比较窄的布缠绕于腿上,一般是从足至膝斜着缠绕上去,为了御寒,这样的缠绕往往有数层之多,和后世的裹腿类似。周代将这种裹腿称为幅或邪幅,《诗经》里有“赤芾在股,邪幅在下”的句子,说明邪幅确在腿的下部。

周代贵族为了美观,常在裳的外面罩上一块类于蔽膝一样的布帛,称为芾。《诗经》里有“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的句子,说明芾有作红色者。如果用熟制的皮革来做这样的蔽膝。祭服上的芾称为钹。其上都可以施以彩绘,以各种图案来显示其美观和等级的差别。在服丧期间,不能服用有彩绘的铧,而要用素色者,所以《诗经》上说“庶见素铧兮,我心蕴结兮”。

大约到了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了类于后世的套裤的服装,称为裤。这种裤,左右各一,中间并不相连,故或称之为胫衣。春秋后期鲁国有歌谣说“公在乾侯,征褰与襦”,讽刺鲁君穷得没有东西穿。所谓褰,即裤。战国时期的裤,有所进步,中间逐渐连为一体,并且有用丝绵填充其内而成为绵裤者。湖北江陵马山所发现的战国墓葬里普有战国时期的丝绵裤出土,可为物证。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上面曾经说过,就在十六国时期肇始之时,今陕西境内已经有鲜...

土木堡之变的前前后后

土木堡之变的前前后后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

德国军事顾问曾力助中国抗战

德国军事顾问曾力助中国抗战

据档案记载,抗战前夕,中国先后邀请过100多名德国现役或退役...

解放军战史最干净利落的城市攻坚战

解放军战史最干净利落的城市攻坚战

1949年1月,刘亚楼担任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总指挥...

八里桥之战象征着游牧民族时代的终结

八里桥之战象征着游牧民族时代的终结

八里桥位于北京郊区,始建于明朝,原名永通桥,因为距离通州...

中国为什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为什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

第一、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

孔子的学生中真有七十二贤人吗?

孔子的学生中真有七十二贤人吗?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共...

孝庄太后下嫁睿亲王多尔衮是真的吗?

孝庄太后下嫁睿亲王多尔衮是真的吗?

要说清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孝庄太后的出生简介:她出生于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