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传统技艺 > 传统艺术 >

陇南影子腔简介

来源:传统艺术  时间:2019-05-11 11:55:59

流行于甘肃的南部和中部西和、礼县、康县、宕昌、武山等十余县。影子腔俗称“灯调”。届梆子腔系统,有老东调、梅花调、正调等流派。曲调分上音(又称刚音、花音)和下音(又称平音、苦音)。上下音均使用冒腔(即帮腔),有中冒、尾冒、平冒、两句冒等。

1958年西礼县(今分置两县即西和县和礼县)马家河与白家河皮影班到县城演出皮影戏《火焰驹》、《白蛇传》引起各方重视。西礼县群众业余艺术学校师生用皮影戏的腔调、创作演出了《一场斗争》,把陇南皮影首次搬上舞台,并于同年参加天水地区和甘肃省群众业余会演,反映强烈,演出效果良好。

于是西礼县政府决定抽调刘秉元、王维、马士伟、王树立、安振武等人组成挖掘、整理影子腔小组,促使其成为一新的戏曲剧种。1959年西礼剧团(专业秦腔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碧血西城》、《山林血案》(两剧均系李小白编剧)两部大戏,并分别参加天水地区、全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

同年天水五一剧团也以影子腔创作演出了《雌雄剑》,使这一新的剧种得到了初步确认。1960年省文化局举办第二届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指名西礼县以陇南影子腔参加演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剧种的建设。同年西礼剧团创作《樊秀才》(编剧王树立),由天水地区行署正式命名为“陇南影子腔”。参加甘肃省第二届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二等奖、音乐创作一等奖。王玉翠等六名演员获优秀演员和学员奖。

随后,天水五一剧团、西和剧团、札县剧团排演了《请兽医》(编剧张方)、《火化白雀寺》、《双梅记》、《收麦风波》(编剧赵茜)《长乐驿》、《向阳人家》、(编剧杜自勉)《春光满院》(编剧黄英)、《枫洛池》等剧目,使陇南影子腔终于在戏曲舞台上站住了脚,为观众呈现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国名绣

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国名绣

中国各类民间刺绣别具特色。发展到今天,各种刺绣的工艺精细...

永春纸织画的魅力

永春纸织画的魅力

纸织画源于福建永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是永春民间独...

铜雕艺术的魅力

铜雕艺术的魅力

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

茶石缘—浅谈石刻壶艺

茶石缘—浅谈石刻壶艺

壶的欣赏重点是在它的造型与别具一格的风韵中,细细玩味它精...

敦煌泥塑特色

敦煌泥塑特色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采的壁画而成为敦煌艺术中的耀眼部分...

你有所不知的石屏紫石砚

你有所不知的石屏紫石砚

在石屏县,有一座山名曰砚瓦山,此山就因山上盛产的砚瓦(紫...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蜡染是苗族女性特有的手艺,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

中国最早的剪纸考证

中国最早的剪纸考证

你知道最早的剪纸是什么吗? 纸的质地轻薄,易于剪刻,加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