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传统技艺 > 传统艺术 >

京剧表演中夸张的胡须——髯口

来源:传统艺术  时间:2020-01-29 00:46:13

髯口是京剧中各种假须的统称,又称口面,多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近年也出现尼龙制品。髯口都以铜丝作钩,挂在演员的耳朵上,有夸张人物两腮和颏下部分生理特征的作用。它不仅是遮盖演员歌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演员利用髯口做出理、摸、推、托、搂、掏、甩、卷等种种表演动作(髯口功),以表现人物的情绪、性格、心态的舞蹈工具。

髯口

髯口以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及颜色来表示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容貌和所处境遇。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称为黔、苍、花)、白三种,少数形貌怪异、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红黑二色、红白二色髯的。髯口的样式又分满髯、五绺、三绺等等类别。

满髯简称满,满即为满口的意思(即将口部完全遮住)。满髯呈长片形,不分绺,是人物连腮长髯的夸张表现。满髯主要用于武将及性格猛烈、奸狡,或年纪老迈的人物,净角用的满髯一般比生角所用更长。满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分黑满、黪满、白满三种。也有一些特殊人物戴其他颜色的满髯,如《甘露寺》剧中的孙权戴紫满,突出了小说中所描绘其碧眼紫髯的外貌特征。

二涛是较短较薄的满髯。戴二涛与挂满髯的人物,身份有所区别。二涛多为生行角色扮演的体格壮实、社会地位较低的家人、院公、中军、小官吏等一类人物所戴。戴黑二涛的如《马义救主》剧中的马义,戴黪二涛的如《锁麟囊》剧中的薛良,戴白二涛的如《南天门》剧中的曹福等。

扎髯原作髡,简为扎,是露出口部的满髯。即将满髯中间的嘴的部分,留一个方孔,下边另有一片髯吊在颏下,故又称开口。扎髯为性情粗烈、勇猛好斗的净行角色专用。戴扎髯的角色都在鬓边插耳毛子。扎分为黑扎、红扎、紫扎、黪扎、白扎等种类。戴黑扎的如《打焦赞》剧中的焦赞、《李逵探母》剧中的李逵、《芦花荡》剧中的张飞,戴红扎的如《三盗芭蕉扇》剧中的牛魔王、《坐寨盗马》剧中的窦尔墩,戴黪扎的如《造白袍》剧中的张飞,戴白扎的如《界牌关》剧中的王本超,戴紫扎的如《红拂传》剧中的虬髯公、《花蝴蝶》剧中的欧阳春(号紫髯伯)等。

三髯习称三绺。简称分成三绺,形容人物两腮、颏下生长的三绺状胡须。适于表现文雅、清秀的人物,多用于生行扮演的中年以上的帝王将相、文武官吏、士绅商贾和文人隐士。中年人多戴黑色的三髯,称为黑三,老年人戴白色的三髯,称为白三,介乎两者之间的人物戴灰黑色的三髯,称为黪三。依角色的年龄、身份及剧情需要使用。如诸葛亮,在《群英会》剧中戴黑三,在《空城计》和《战北原》剧中戴黪三。再如《文昭关》剧中的伍子胥,原挂黑三髯,因无计过关,极度焦虑,一夜之间须发先由黑变为黪,又由黪变为白,在演唱中间即两次换戴髯口。另有一种大黑三,是用假发制成的黑色超长三绺髯。是京剧中的关羽专用,以代替原来的五绺长髯,更为浓密厚实,黝黑光亮,更好地衬托出人物的忠勇与威严,又称“关公髯”。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国名绣

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国名绣

中国各类民间刺绣别具特色。发展到今天,各种刺绣的工艺精细...

永春纸织画的魅力

永春纸织画的魅力

纸织画源于福建永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是永春民间独...

铜雕艺术的魅力

铜雕艺术的魅力

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

茶石缘—浅谈石刻壶艺

茶石缘—浅谈石刻壶艺

壶的欣赏重点是在它的造型与别具一格的风韵中,细细玩味它精...

敦煌泥塑特色

敦煌泥塑特色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采的壁画而成为敦煌艺术中的耀眼部分...

你有所不知的石屏紫石砚

你有所不知的石屏紫石砚

在石屏县,有一座山名曰砚瓦山,此山就因山上盛产的砚瓦(紫...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蜡染是苗族女性特有的手艺,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

中国最早的剪纸考证

中国最早的剪纸考证

你知道最早的剪纸是什么吗? 纸的质地轻薄,易于剪刻,加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