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在古人的生活中是一个绕不开的大事儿,也算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要素吧。也正是由于这个避讳的原因,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1、南宋有名钱良臣者,其于每读经史,凡调“良臣”字样,一律读作“爹爹”。某日读《孟子》,读“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他竞按例读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一时传为笑柄。
2、某媳妇的公公叫王九。一天,王九的朋友张九和李九来访,一人提着一壶酒,一人拿着韭菜,请王九喝酒。可惜王九不在家,两人只好请媳妇转达美意。晚上,王九回来,媳妇对他说:“张三三,李四五,一个提着连盅数,一个拿着马蓬莱,来请公公赴宴席。”巧媳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回避了多个”九”的同音字,并且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确实很不容易。
3、宋人徐积,因为要避父名“石”之讳,自己限定自己,一生不用石器,不踩石头。万一非过石桥不可,也由人背过,脚不沾地。与徐积同时代的刘温里,因为父亲名岳,便一生不听音乐(乐、岳同音),也不游历五岳。
4、清朝兴国知州因为上级知府大人添了孙少爷,知州赶紧给顶头上司奉上礼金。送多少呢?他的太太算账:本道添少爷,送一百元。本府比本迈差一层,打一个八折;孙少爷又比不得少爷,再打一个八折。“八八六十四,就迭他六十四块罢。”马上吩咐书启师爷写好贺京“喜敬六十四元”,专人送到府里交纳。知府的门政大爷一看签条,眉头一皱:“真正凑巧,统共六个字,倒把他老人家父子两代的讳一齐都闹上了。”
原来,这知府老爷官名“富元”,老太爷官名“六十四”(满人习俗,以父亲的年龄给婴儿命名)。门政告诉来人:“你们老爷既然做他的下属,怎么连他的讳都不打听打听?你可晓得他们在旗的人,犯了他的讳,比当面骂他‘混账王八旦’还要厉害?”这样的贺礼,哪里还送得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