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史学参考 >

避讳起源于哪个朝代,古代的避讳的三种方法

来源:史学参考  时间:2020-02-23 19:47:06

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它规定臣下不得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采用某种办法来回避,这就叫避讳。这种避讳制度往往造成语义上的若干混乱。

避讳大约产生于周代,流行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并且避讳的禁令逐渐严格起来。至清代,尤其雍乾之世,讳禁之严可谓登峰造极。直至民国才基本上废除这种讳禁。古代避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改字

即凡遇到君主或尊者之名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秦始皇之父名子楚,改楚国为荆国。秦始皇名政,《史记•索隐》改“正月”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改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改为“系”,“民”改为“人”;“三世”称为“三代”,《世本》改称《系本》,“民风”改为“人风”。以上四例属避君讳。

古人为了“尊祖敬宗”,要求对于已死的君主,七世以内者必须避讳;七世以上者,可以不避讳。只有宋代规定七世以上的君主名字仍须避讳。此外还有避家讳的如淮南王安之父名长,“长”改为“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改为“短修相形”。司马迁的祖父名僖,“僖”改为“釐”。《史记•集解》说:“《史记》字替作釐。”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

第二种是空字

即将应避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空围“口”,或直书“讳”字。例如《书•金滕》”惟尔无孙某”“某”指“发”,讳周武王之名。《史记•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讳汉景帝之名。沈约修《宋书》把刘裕写作刘讳,或写作刘囗,这是为了避宋武帝之名。镇压过隋末瓦岗军的王世充,在唐人撰《隋书》时,为避李世民讳,改“王世充”为“王充”空“世”字。

第三种是缺笔

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这种为避讳而缺笔之法约起于唐初,盛行于宋代。在宋刻古籍中,“缺笔”不少于“改字”。如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版《世说新语》就用缺笔法避宋家帝王讳。遇“玄郎”、“弘殷”“敬”、“匡胤”、“恒”等字,皆缺末笔。残宋本《旧唐书•音乐志四》中凡遇“敬”、“徴”,皆缺末笔。对唐太宗贞观年号之“贞”字,亦缺末笔。

古代避讳制度,曾对古籍造成相当的混乱,但倘能加以利用,反过来又有助于校劫及考古诸方面的研究。因此,对避讳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是代表该时段中的北方5个政权。可是,当时的南方则出现分...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意欲南下统一中国之时,南方益、荆、扬三...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国这段群雄并立,相互征战的历史经《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曹操南下荆州,促进了孙、刘两家联合对曹。赤壁之战,曹操的...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从占有的地域来说,魏占有全国13个州的9个州,而东吴只占3个,...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在我国明、清两代的商业活动中,特别是票号的发展中,起...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从秦汉开始,首都大多在现今的西安,而后逐渐东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