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史学参考 >

在古代,有几种情况不必“避讳”的情况

来源:史学参考  时间:2020-02-22 15:09:21

一般来说,避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古代中国人共同遵守的规则。但是,也有的人在国讳以外的范围里,勇于突破世俗的藩篱。《齐东野语》卷四《避讳》里记载,宋宣和年间,有名徐申、字干臣者,出任常州知府。某日,一邑宰报告公事,称:“已三状申府,未施行。”徐申大怒,斥责道:“君为县宰,岂不知长吏名,乃作意相侮!”谁知该下属竟毫无惧色,高声反诘:“今此事申府不报,便当审监司,否则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直待身死即休!”一通抢白后,“长揖而退”。知府大人虽然气得半死,但也无可奈何。

另一不讲家讳的例证,见《宋史》卷364《韩世忠传》。抗金名将韩世忠,对朝廷忠心耿耿。他力排和议,公开反对秦桧。有人为他担心,他回答:“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他还告诫家人:“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在严格避讳成为社会一般规则的大环境里,除了上述有意突破藩篱的个别行为,还有若干供公众利用的比较宽松的特别条例:

其一,讳名不讳姓。《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名字是个人的标志,所以要避讳,而姓是族人共同的符号,所以不须避讳。

其二,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对双名的帝王名字,只要不两个字连用,也是允许的。例如,在文章或语言中单独使用“世”、“民”字眼,不算触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

其三,不避嫌名。嫌名,即与某人名字字音相同的字。《礼记•曲礼》有“不避嫌名”的记载,但是在实际上,很多时候嫌名也同样要求避讳。如宋代因为太祖名匡胤,特别规定的必须回避的“匡”、“胤”的同音字就多达35个。前文说到的唐人李贺为避父名晋之讳而放弃应进士科考,也是避嫌名的例证。

其四,已祧不讳。《礼记•祭法》:“远庙为祧。”此外,帝王对世数远隔之祖,依制将其神主迁入远祖之庙,也称祧。《说文解字•示部》:“祧,迁庙也。”为子孙奉祀的祖宗,经过若干代之后,必须迁入“远庙”即祖庙。对于这样的祖先的名字,子孙可不必避讳。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翼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被迫尊为翼祖)迁祧,礼部和太常寺上奏,“正月九日,告迁翼祖皇帝、简穆皇后神主奉藏于夹室。所有以后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是代表该时段中的北方5个政权。可是,当时的南方则出现分...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意欲南下统一中国之时,南方益、荆、扬三...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国这段群雄并立,相互征战的历史经《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曹操南下荆州,促进了孙、刘两家联合对曹。赤壁之战,曹操的...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从占有的地域来说,魏占有全国13个州的9个州,而东吴只占3个,...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在我国明、清两代的商业活动中,特别是票号的发展中,起...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从秦汉开始,首都大多在现今的西安,而后逐渐东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