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在金代的文献中,记载了在松花江中捕捞牛鱼,其鱼状如牛,可见鱼有多大,据考证这种鱼就是鳇鱼,一条鱼重达千余斤,喜冷水深水,现在松花江中游已不见鳇鱼,可见气候和水流都有变化。牛鱼的记载,也出现在元代的文献中,如《辽史-天祚本纪》载:“自此而北,乃颜故地日阿巴剌忽者,产鱼,吾今立城……日得鱼九尾,重千斤,遣使来献。”这重达千斤的鱼,就是鳇鱼。元代时,在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一带设立了东征元帅府,这里道路险阻,崖石错立,盛夏水盛时期可以行船,到了冬天,便在冰雪中用狗驾爬犁,以载人或物。库页岛上居住的是斡拙人,又称“吾者”、“兀者”,他们就是今日赫哲人的祖先,以捕鱼为生,地无禾黍,以鱼代食,其渔业生产习俗颇具民族特点。赫哲这一族称,始见于清代,又称为“黑斤”。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其渔业生产习俗很有特点。
季节与鱼汛渔把头组织渔业生产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鱼汛期而有所不同。
在赫哲族渔民中,流传着古老的捕鱼节气歌:
立春棒打獐,雨水舀鱼忙。
惊蛰忙织网,春分船验上。
清明河流水,谷雨开大江。
立夏鱼鲜欢,小满鱼满舱。
芒种鱼产卵,夏至捕鲤忙。
立秋开了网,处暑忙捕鳇。
白露鲑鱼来,秋分鱼子甩。
寒露哲罗翻,霜降打秋边。
立冬下抬网,小雪冰障穿。
大雪钓冬鱼,冬至补网具。
小寒大寒修理船,渔楼肉满迎新年。
捕鱼节气歌是赫哲人长期捕鱼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根据不同的季节,渔把头来组织捕鱼。
春季、秋季、冬季,这三个季节是赫哲人捕鱼生产的主要季节。
春季鱼汛,是从“谷雨”到“小满”,时间一个多月,这个时期主要捕获吃活食、吃小鱼的杂鱼类,例如狗鱼。这些鱼在稳水涡子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开春了,江开了,跑冰排了,这些鱼随着冰排欢蹦乱跳,当游到冰排流过的江面,特别是有稳水涡子的地方,又停留下来,因为刚开江,鱼身子还不太灵活,鱼群比较集中,这时用网捕,有时一网能捕千余斤。李子开花的季节,大鳇鱼开始在江中游动了,各种吃活食的鱼,游到江边寻找小鱼,各种吃草的鱼,游到江边寻找草吃,春季鱼汛是一年四季里最好的捕鱼季节。渔把头带领大家早出晚归,有时用网捕,有时用叉捕,真是“船儿满江鱼满舱”。
秋季汛期时间约40天,是从白露到霜降。秋季鱼汛主要是捕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是生在江里,长在海里,每年从海里回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沙砾河床排卵传代。从鞑靼海峡到黑龙江,游程数千里,而且是溯水而上,由此可见,大马哈鱼是一种极有特点的鱼。秋季鱼汛,是赫哲族最重视的鱼汛期。临近这个鱼汛期,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各个渔滩,都扎下临时“营盘”,有经验的渔把头,监视着江面,当发现鱼群游来,便高呼:“见鱼了!”这便是命令,江面立刻沸腾了,只见船如飞梭,银网闪烁,双桨飞舞,转瞬间船舱中装满了鲜肥的大马哈鱼。这个季节捕鱼,不仅白天捕,晚上也秉灯夜捕,满江灯火,满天繁星,把三江秋色装点得更加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