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银饰基本上是本民族工匠自己制作生产,做工精细,造型精美。其中,苗族银饰无论从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上,在中国民族服饰中都十分突出。
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样式最多,如其中的一种样式——革一式,头部有簪子、银角、银冠、耳柱、耳环,胸部颈部有麻花项圈两只、戒子项圈一只、压丝项圈(戈泡)一只、扁平雕龙坠银铃围坡(勋泡)一只、银链一条、雕花压领一个、衣饰银片六十片,手部银饰有六方手镯、扭丝手镯、竹节手镯、扁手镯、四方戒指、空心雕花手镯、马鞍戒指等。苗装银饰不仅体现苗族的审美观念,还体现佩带者的富有身价。
银饰的制作。贵州各民族中均有银饰,只不过各民族银饰的花样和品种多少不同。其中以苗、侗等民族银饰最为丰富多彩。
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历史悠久。最早记载有关少数民族银饰的汉文典籍是明代翟九思的《万历武攻录》,其中有“苗女喜戴银圈”的记载。明代的《贵州通志》、《贵州图经新志》等文献也有类似记载。但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起源绝不是从明代才开始的。贵州苗、布依等民族的古歌及宗教经典中,都可看到有关使用金银的记载,如苗族古歌中就有“运金运银”的记述。各民族中大量有关银饰来历的传说,也充分说明了贵州少数民族银饰历史悠久。
对银饰的加工铸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专门工匠,有的地区一个村子有若干银匠,甚至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会这种工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沟乡的马高、麻料和控拜三个村,家家户户都有能工巧匠,连妇女都会制作,被称为“银匠村”。每个民族的银匠主要是根据本民族传统银饰的特点和本民族的审美观来制作各种本民族需要的银饰。加工银饰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风箱、炼炉、酒精灯以及各种锤、钻子以及各种各样的花纹模型等。各民族加工的工艺大同小异。
苗族银匠的加工工艺是,先将白银高温熔炼,用模型压成雏形或锤打成薄片,或拉成粗细不同的银丝,或加工成银珠,再用手工钻出各种精美的纹样或编织成各种形状的银饰,涂上硼酸水,再加温烧红,通过用紫铜锅煮沸的明矾水浸一至二遍,用清水洗净,最后用铜刷刷光,即成闪光熠熠的银饰品。布依族银匠加工时,先将银锭溶化成液体,然后根据需要倒人相应的花纹模型中,冷却后取出,再用小锤子等工具修整,即成为所需的银饰。
过去,各民族的银饰加工都是个体手工业,全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仅供应给各民族银质原料,还把各地著名工匠组织起来,成立国营或集体性质的银饰加工厂,从事各民族银饰的加工制作,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工艺也更先进,品种更加丰富,大大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的需要。与此同时,各民族中仍有一些个体从业者也在继续从事银饰加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