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观念在我国起源很早,流传极广,影响很大。
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根据男女、雌雄之别,逐渐形成了“阴阳”观念:女、雌、母为“阴”,男、雄、公为“阳”。后来范围不断扩大,天地、日月、水火、上下、明暗、寒暖、表里、左右、刚柔、动静、尊卑等,无不可用阴阳加以概括。春秋末期,老子把阴阳升华为哲学范畴,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生成模式:道(一)——阴阳(二)——宇宙万物(三)。战国时期的庄子指出,《易经》的思想核心是阴阳学说。解释《易经》的《易传》更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认为万物是在阴阳的交感、推动矛盾中孳生着、变化着、发展着。
“五行”观念的提出略晚一些。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五种重要的物质:“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它们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并且代表五种不同的属性。从植物能生火,火后有灰烬(土),土中埋金属,金属能冶炼成液体(水),水能滋润植物的现象中,古人形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论”。反过来,又从水能灭火,火能熔金,刀斧斫木,木耜翻土,水来土掩的现象中形成了“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克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自我调制的大系统,以此孕育或组构成万物。
后来,阴阳和五行说相互配合,相互融汇,形成了中国古代关于万物生成、发展与变化的经典学说。
阴阳五行说具有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曾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阴阳五行学说也掺有唯心主义思想,甚至是封建迷信的,如占卜、问卦、预测吉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