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正月竹,二月木。”栽种竹木不仅讲究季节,还讲究方式方法。壮族民间习俗是挖坑种树直着腰种,不能弯腰种树,否则树长不直,人也会驼背。
青年人忌种竹子、芭蕉,他们认为竹子、芭蕉发了人不发,故只能由老人去种。大家普遍重视村背岭上的“风水树”和村头、村尾、村中的大榕树、樟树、枫树等“村树”。
民间认为,这些树与村屯的荣衰密切相关,因此严加保护,实际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桂西的百色、田阳交界地区,壮族群众还有“添丁种树”的习俗,谁家生了孩子,其家人到村外山岭种杉、松、油桐、油茶等,少则几株,多则成片,种好种活,寓意孩子像树木茁壮成长,而所种树木归各家所得。
在桂南上思县壮族山村,则有种“长生树”的习俗。每年吃几次“众人酒”,在头人“都继”的主持下,商议村上民事,每家选派一人参加,自带酒、饭,交纳菜金,边吃边议。吃众人酒之前,“都继”指派年轻人在村前、村后挖好树坑,村上备好天桃、大叶榕、小叶榕、龙跟等常绿乔术的树苗,吃众人酒时,请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种一棵树。村人认真护理,成长很快。民间认为,老人像大树一样健康长寿,造福子孙。
瑶族种茶树由家里最年长的人去种。民间认为,老人种茶,茶树长生不老,年年有茶叶采收。种竹子时,边种边让人在竹子周围跑步,跑得越快越宽,竹子也长得越快、发笋越宽。挖坑种棕、剥棕树皮,也都由老人做,不给青年人做,传说棕树是外出谋生被害的儿子之化身,老人愿把苦事做尽,让青年人幸福。挖坑种棕时,要往坑底垫石,还要向种好的棕树下跪作揖;收剥棕皮,也要下跪作揖,以示还情致谢。
侗族有谚语说:“三年粮,五年桐,七年茶果满山红(或七年杉苗长成林)。”这种“三五七林粮间种套种”是侗族民众的刨造。第一年刀耕火种种黄粟。第二年春将山土挖翻,晒十多天,将土打碎。当地林粮间种套种,有三种方案:一是种玉米籽和油桐籽、油茶籽。二是种玉米籽和油桐籽、杉木苗。三是种玉米籽和杉木苗。立秋后玉米成熟收割,油桐、油茶籽长出了幼苗,移栽的野生杉树苗(今又有人工培育树苗),得玉米苗遮阳也易成活。第三年又去挖土种玉米或木薯,也为树苗除草松土,秋后收玉米、木薯,树苗长二三尺高了。第四年不再种旱粮,立秋前为树苗松土除草,立冬后便有桐果收获。桐果“红盖”三年,第七年油茶树也满枝茶果一片红,杉木长成一片绿,便砍去油桐树,留下油茶树或杉木林。另外,他们栽种杉树苗也有风俗,立春后第一天,老人带儿子上山种十多株杉苗,谚云:“立春种杉,成林发家。”开春之后,再选雨后放晴日子大批移植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