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卑南文化与东海岸的原始文化:大概有二个不同的文化层,下层是属于大坌坑一类的绳纹陶文化,上层则是石刀和各色陶器的农耕文化,以及各种“巨石”建筑(石板石块房屋、石板棺、整块石头刻成的石棺、立石、石棚等)。
有人根据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认为有的文化后裔即是高山族某地区的人,例如:平埔人的大部分是“凯达加兰文化人、第二黑陶文化人和素面含砂红陶文化人的后裔”,泰雅人为“绳纹陶文化人”的后裔,曹人由嘉义平原移来,“属于素面含砂红灰陶文化人的子孙的一部分”,阿美人为“垦丁和鹅銮鼻的石棺文化人的后裔”,赛夏人“可能为圆山文化人的子孙”,布农人则可能为“黑陶文化人的后裔”,至于排湾人,关系尚不清楚,而雅美人则在较后由南方迁来的。这种把高山族各地的人简单地同各种古文化(有的只是某种器物)直接孤立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例如泰雅人现在分布于北部,不能说他们是“绳纹陶文化人”的后裔,因绳纹陶最早在大坌坑文化,而大坌坑文化散布很广,除北部外,其典型遗址之一即在台南归仁乡八甲村;且大坌坑文化与圆山文化有叠压关系,如在圆山贝丘下层是大坌坑文化,上层却是圆山文化;何况圆山文化与凤鼻头文化还有绳纹陶。总之,台湾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主人,都可认为是高山族的先民,因考古文化不等于民族文化,它们与现代高山族的关系,也还有待今后的探讨。
进入历史时代以后,最早记载台湾与高山族的文献,应推《三国志》与沈莹《临海水土志》,这两部书记载的夷州即今日台湾,“山夷”(夷州人)即今日的高山族先民。《临海水土志》提到台湾山上“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明确指出台湾有越族首领射箭用的石靶子,可见台湾也应该是古代越族活动的范围,“山夷”是越族的后裔,即高山族的先民。
到6世纪,《隋书》记载的流求即为今日台湾,“流求土人”是今日高山族先民。从《隋书》所记载流求人的生活习俗,与“山夷”类似,且比“山夷”详尽,也与今日高山族民俗有共同地方。流求人应是“山夷”后代,也是高山族的先民。隋代以后,唐代有“流求”人、“流球”人、“留仇”人、“流虬”人的名称;宋代除“流求”人外,还有“毗舍耶”人的名称;元代除“流求”人、“琉求”人外,还有“毗舍耶”人的名称。都是“流求人”的同音异字,或部分高山族地区人民的名称,可都视为高山族的先民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