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在祖国大陆上的古越族(山越),有的逐步消失融合到汉族中去,有的成为现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来源。在台湾,也有祖国大陆的民族和马来人、菲律宾人迁移进去,与原住人民融合发展,成为今日的高山族。明代称高山族祖先为“鸡笼山”人、“鸡笼淡水”人、“东番夷”等。福建连江人陈第于明万历三十年十二月(1603年1月),随同明军沈有容官兵,击退侵略台湾西南部的倭寇,是祖国第一个接触高山族的学者,他写的《东番记》一文,是第一篇有关高山族生活文化的实地调查报告。在《东番记》中,称台湾为“东番”,称高山族为“东番夷”。
清代,称高山族为“土番”、“番族”,以称“番族”为普遍。在文献记载中,又划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并记载有他们不同社的名称,这些名称有的是高山族语言的音译。直到1929年,我国现代学者林惠祥教授第一个到台湾实地调查高山族,仍称为番族,他调查后著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在清代,又有“平埔番”与“高山番”名称。“平埔”,在台湾话里是“平坦地方”的意思,“平埔番”即指居平地的高山族;住山地者则称为“高山番”。有的则又分为“东番”与“西番”,“北番”与“南番”。
在16世纪,西方殖民者称台湾为福摩萨(l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称高山族为“福摩萨土著”、“福摩萨人”,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时期(1624-1662年),也记有一些高山族大社名称。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中(1896- 1945年),妄自改称高山族为“蕃族”、“高砂族”。日寇出于怀柔政策,假意说清朝称“番族”不好,因为“生番”二字有野蛮意思,改用“蕃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