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是继篆书、隶书之后的又一大书体。从隶书到草书的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关于草书的起源于何时,古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汉末年的蔡邕认为草书始于秦代,而北朝王倍却认为草书始于汉朝。
草书主要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是从汉隶演化而来,以简捷和草率的笔法出之,笔画有些连缀萦带,但每字不相连属,收笔常像雁尾似的往上挑。章草的名称,是在今草这一新体出现之后,人们为了便于区别,才给它冠上“章”字的头衔。
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新兴楷法发展而成的草体。它继承了章草书法,加强了笔画与笔画间的萦带,唐人张怀瑾这样描写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王羲之父子为今草的代表,另外还有智永和孙过庭。“今草”之名就现存文献所载,似以宋明帝刘彧所说的“羲献之书,谓之今草”为最早。
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渊源于今草,又与今草字多作独立的所谓“独草”的体势形体不同。狂草开始于唐代张旭。他的草书特喜连绵回绕,线条偏于丰肥圆劲,甚是神异,人皆以“张颠”称之。另一代表人物为张旭的学生、僧人怀素。他改张的丰肥为瘦硬,风格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