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字的使用过程中,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不易于辨认的问题,便产生了一种兼收草书和正体字特征的字体,这种字体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相对较容易辨认,也不需要像楷书那样端正,写字时必须一笔一画的。所以人们给这种字体起名“行书”。
行书是怎么产生的呢?相传,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有个叫刘德升的人,他的书法虽然是自己草创的,但是字迹优美,温婉娴熟,简易精炼,浓纤间书,整幅字写出来如行云流水一般,作品常常被后人列为“妙品”,在当时非常出名。
其实,和其他字体的产生是一样的,无论是小篆、隶书还是楷书,主要的创造人都是广大人民,并非一人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那些发明者大多数都是搜集了大众喜爱的写法以后再加以整理改进的。隶书楷书都要一笔一画地写得端端正正,写起来都有些浪费时间,人们在着急的时候或者记录一些不很重要的事情时,常常不想被束缚的那么严格,写字草率一点,快一点。但为了保证人们能认出来又要保持正体字的形体,渐渐就形成了行书。六朝以来,它就是人们手写的主要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