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历史时期,从书法自身的发展看,也是真正告别混沌期,走向更加理性的和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汉代代表性书体是隶书,隶书最大特点是质朴、古拙、浑穆。
汉代,纸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书写提供了理想的载体,给书法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为书法的发展和利用提供了空间。佛家的思想与中国的儒、道学说一拍即合,强化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使秦隶书在书写上更为散淡、更具浑穆、更富哲理,并逐步演变成汉隶。
另一方面佛教的兴起,寺庙的增多,使得匾额、刻石、佛经的抄写量空前增加,和尚也将书法作为必修课。因此,不少的写经都成了艺术珍品,一些禅师、教徒也成了书法名家。
汉代出现了知识分子群体,新兴地主阶级步入政坛,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成风。其次科举制度开始以书法取人,将书法视为很重要的考试内容,书法也借助知识分子群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死后强调厚葬,因此汉代的碑刻蔚为大观,传到今天的名碑约400多件,到目前为止还在陆续出上,《鲜于璜碑》就是1973年从天津市武清县出土的,汉代以后的人都没见过。
汉代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隶书的成熟和其他书体的定格。隶书到了东汉桓、灵帝时期(公元25一158年),完成了象形字向方块字的过渡。这个时期的隶书精巧、成熟、风格多样,把隶书的书写艺术推上了顶峰。这个时期的碑刻是我们临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汉碑风格多佯。清代王澍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康有为进一步将汉碑按照不同风格分为八类,他说“至于隶法,体气益多”。
汉代除了碑刻、摩崖、印玺外,十九世纪后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简牍和帛书。书写在竹片上的叫简;书写在木片上的叫牍;书写在丝织物上的叫帛书。简牍帛书在甘肃古丝绸之路最为丰富。这些出土的汉代实物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我们全面认识汉代书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汉代在隶书的基础上,出现了隶意很强的真书、行书、草书体。根据古书记载,真书之祖钟繇,草书圣人张芝、行书始祖刘德升都是汉代人。至此,汉字书法的字体都齐了。后来只是继承和发展的事情了。
汉碑的作者基本不具姓名,除了知道仇靖书《西狭颂》、朱登书《衡方碑》,郭香察书《华山碑力等少数作者外,其余皆无据可考。
自东汉起,出现了成熟的书法理论,汉扬雄在《问神》一文:中提出了“书,心画也”的著名论断。汉代最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是蔡邕,他著有《笔赋》、《笔论》、《篆势》、《九势》等。尤其他的《九势净论,至今仍是论述笔势的最权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