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即真书,又叫“楷隶”或“今隶”。晋卫恒《四体书势》说:“上古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王惜《文字志》记载:
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后汉章帝年号)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都说楷书是王次仲创始的。楷书的形体是从隶书、隶草演变而来的,从晋代的木简看,其字体和笔法,已经在隶草中渐次具备了楷书的雏形。楷书始于魏而盛于晋。
《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是用楷书写的,这是书法史上第一个用楷书书写的石碑,极有学术价值。它标志中国书法发展到魏,在形体上又起了一次大变动,由汉代隶书转变为楷、行、隶并行了。东晋是楷书流行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文化有南北各自的风格特点,书法也分南北两派。南派的书法家代表为王羲之(东晋)、王献之、王僧虔(南齐)、僧智永(陈,羲之七代孙)等;北派的书法家代表为索靖(晋)、崔悦(后赵,学卫璀)、卢谌(晋,学钟繇)等。清代阮元说,南派长于书牍,北派长于碑版。南派风度婉丽清媚,富有放逸流走的气势,北派风度雄奇厚朴,具有豪迈雄伟的气魄。就成就而论北朝大,其中以魏碑最为突出。
因北魏碑刻较多,留给后世的遗产非常丰富,书法体态风格也丰富多彩。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一书中评魏碑有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学习书法的人,可以从中探讨隋唐以前楷书的结体和笔法。
行书,相传是后汉末年刘德舁所创。但他的书体并未见流传。唐张怀瑾《书断》上说:
行书即正书(楷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这里说的行书在楷书之后。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对,行书是由隶书变来的,在楷书之前。行书有真行(又叫行楷)和行草两种,行草是真行带草书合成。真行近于楷书,行草则近于草书。行书没有一定的规则。写的工整一点就近于楷书,即行楷,写的放纵一些就接近草书,即称为行草。介于楷、草之间,极为实用,因它较楷书简便,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容易通行。善于书法的人没有不工行书的,以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最为出名。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