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直抒胸臆,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感情真挚自然。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诗题“秦中”即京城长安,也就是二联首句之“北土”;“远上人”系庐山东林寺僧。诗的首联就诉说自己的夙愿是拥有能高卧的“一丘”园林,但又苦无资营造;第二联则表示久留秦中本非我之所愿,因此深深怀念东林寺禅师。“黄金燃桂尽”,何况囊中的薄资已被京城高昂的生活费用耗尽,于是自叹“壮志逐年衰”,加之秋凉渐临,因而“闻蝉但益悲”。
蝉在唐人诗中多有吟咏,其实并不是所有蝉鸣都能引发愁思,因为蝉的种类颇多,鸣声也高昂低回有别。笔者在童年时代,每到初夏,经常与小伙伴们上山拾蚱蝉壳,也即所谓蝉衣,一个上午有时能拾到满满一圈笼,卖给中药铺,作家庭购买油盐酱醋之资。
这类蚱蝉山里人均叫“檫树蚱蝉”,因为它最喜停栖在檫树上,大概是为了吸食檫树芳香的树汁。此类蝉有雌有雄,雄的个头大,尾圆,腹上左右两个“响板”要比雌性大上好几倍,呜叫时“响板”与双翼不停振动,鸣声为“闪亮亮亮红——”“闪亮亮亮红——”,极为洪亮。其鸣唱高潮出现在正午与黄昏,一蝉发声,万蝉齐鸣,千山震动,铺天盖地,其势如海涛轰鸣。
听着这样的蝉鸣,即使你有千愁百怨,也早已被蝉鸣激起的澎湃心潮所化解,何来“闻蝉但益悲”。但是这句诗的上句是“日夕凉风至”,诗人听到的应是秋蝉的鸣声。秋蝉个体较小,一般鸣声较为凄凉,容易引发愁思。另有一种俗称草蝉的,其呜叫声为:“吱——勿死也要死——勿死也要死——吱——”,听着令人毛骨悚然,所引发的则不仅仅是愁思了。不过这些已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