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雕版印刷的字体,常由当时的书法家撰写,然后再由刻工们直接反拓后临刻,由于当时的刻工对书法家非常敬重,所以,当时所刻的字体也都保留了书法家的特点,并且也带有浓厚的正楷韵味。这种字体,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仿宋体”和“宋体字”的前身。所以,宋体的演变过程就是通过雕版印刷从楷体演变到正楷,从正楷再演变为仿宋体,最后成为宋体。但是为什么生于唐朝但早于宋朝的字体称之为“仿宋体”呢。原来这还与我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丁辅之和丁善之两位老先生有关系,1916年,两位老先生参考北宋古刻善仿写制作的“聚珍仿宋”。在这之后,上海两家印刷厂都有多种仿宋体的图书面世。
雕版印刷传到了两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平民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为官,所以当时读书氛围浓厚,官民都有藏书的习惯,甚至在农村中的一些富裕家庭有的藏书过千卷。
由于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空前的增加,所以,刻工就要更加快速的、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因此,刻工们总结了过去临刻的经验,充分利用手中刻刀的特点,又在楷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加工,用最简约的笔画,表现出楷书的特征,这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宋体字。宋体字是在唐宋时期产生、发展,到了明朝时,宋体字开始成熟,所以,在日本称我国的宋体字为“明朝体”。
雕版印刷在临刻楷书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汉字过渡的伟大任务,为我国现代印刷字体的规范铺就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宋体字在中国字体的发展史上,上起到了承中国书法之精髓,下对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指导作用。宋体字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宋体字巧妙地把中国书法与楷书的本质结合到了一起,并且得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