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约102岁。民间尊称他为“药王”。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药王孙思邈。
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读书,每日背1000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20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学问非常渊博。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的生命如此重要又是如此脆弱。因此,他18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干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它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书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而且还影响到国外,如朝鲜、日本。
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创建妇科的先驱。他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从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伤心大哭。一问,才知道棺材里的“死人”是老婆婆难产刚死的独生女儿。他告诉老婆婆,产妇并没有死。于是开棺抢救。一看,产妇脸色蜡黄,一丝血色也没有,同死人无异,但一摸脉搏还在微微跳动。孙思邈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不一会,产妇就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下产。大家十分感激,齐声称赞他的医术高明。
孙思邈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家乡人民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这说明人民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