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游者来到佛教寺庙游览,走进山门,来到第一重大殿——天王殿,便会看到,殿中供奉着一尊袒胸露腹、开口而笑的佛像。这尊佛无拘无束地坐在那里,一天到晚笑哈哈地迎接四方游人。由于他的肚子特别大,又总是笑模笑样。
因此,被人称作“大肚弥勒”、“笑佛”和“皆大欢喜佛”。曾有一副对联说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可见这大肚弥勒心胸是多么旷达。因为大肚弥勒随身带着个布袋,所以,人们又亲切地称他为布袋和尚。
然而,稍微知道一点佛教知识的人,就会对这尊造型奇特的佛像产生疑问。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塑像中,弥勒像也是十分庄严肃穆、凛然不可侵犯的:头顶布满卷曲着的小螺髻,丰颐慈目,大耳垂肩,身披袈裟,面目毫无表情。怎么会是这副乐不可支、随意自在的样子呢?何况,弥勒身边怎又多了个口袋?
说来话长。要解开这个谜,还得从佛教的一些常识说起。
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慈氏。他出身于古印度僧侣贵族之家,即婆罗门家族,曾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国王。后来他皈依佛门,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按照佛教的说法,从时间上看,佛国世界中有三位相连续的佛。第一位是过去佛,称为“燃灯佛”,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因此而得名。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燃灯佛曾给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情),因此燃灯佛是释迦牟尼的老师,也因此称为过去佛:第二位就是释迦牟尼,他是现在佛:第三位就是弥勒佛,据佛经记载,他先于佛祖释迦牟尼而逝,升于兜率天。释迦牟尼告戒众生说,在他涅槃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6亿7千万岁)后,人世间将发生一次又一次洗劫,那时候,弥勒还会从兜率天下凡,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未来佛,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释迦牟尼涅槃500年后,佛教于公元前传入我国。中国的佛教徒们,热切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弥勒的降生,寺庙中供奉着仪态庄重的天冠弥勒佛像。现在北京的广济寺、苏州灵岩山寺、浙江新昌寺等,供的仍是天冠弥勒佛像。然而,五代以后,天冠弥勒的形像变了,变成前文所述的那样一个大肚子布袋和尚。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布袋和尚,实际上是一名禅宗游方僧人的塑像。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记载,这个游方僧自称名契比,又号“长汀子布袋师”,是明州奉化(今浙江)人,生年不详,卒年为公元917年。他容貌古怪,皱额头,大肚子,一天到晚笑嘻嘻的样子。他常用一根木棍挑着个布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他见物即乞,语无伦次,随地寝卧,似颠似痴。相传他善知天文阴阳,能预示吉凶,为人驱邪避灾。布袋和尚讲话做事也很奇特,一般人难以理解。如有人问他佛法大意是什么,他就放下布袋,叉手而立(这意思大致是说,心上放下一切世俗的事情就是懂了佛法)。别人不理解,再问,他背起布袋便走。他曾自己作歌自己唱:“只有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珠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这歌阐发禅宗“即心即佛”之理,也就是说,心里明白就行了,有不着苦读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