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今明伟)人。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黄宗羲生长于书香门第。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明熹宗时为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年仅19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其事轰动一时。崇祯帝听闻,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他觉得明朝封建统治丑恶,便淡泊功名,专心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他遵照父亲的嘱咐,用三年时间,“自明十三朝实寻,上溯二十一史”,全部阅读完后,便研读六经、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历算、音乐、数学等书籍。他还拜浙东名儒刘宗周为师。
刘宗周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对黄宗羲影响很大。如此,黄宗羲在20多岁时便已博学多才,誉满东南了。清兵入关后,黄宗羲又投身于抗清的斗争,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抗清失败后,他开始对社会、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康熙三年(1664),黄宗羲完成了其启蒙主义杰作《明夷待访录》。在书中,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断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张。
此间,清廷诏征博学鸿儒,聘他预修《明史》,他三次坚辞不就,然而“史局大议必咨之”,其史学造诣可见一斑。黄宗羲75岁时,完成了另一部巨著,《明儒学案》。该著作对明朝三百年间各个学派的学术思想作了系统的、完整的介绍和评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的大作。
黄宗羲84岁时,又完成了《明文海》。这是黄宗羲一生中最宏大的一部著作,共482卷,参考明朝各家文集两千余种,耗时二十六年。其一生共有著作60余种,1300余卷,数千万字。在著述的同时,他还在宁波、绍兴、海昌等地讲学,培养门生,是浙东学派的创始人。清朝的著名学者万斯同、万斯大、阎若璩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