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中山陵是1925年4月开始筹备的,1926年1月正式动工,历时3年,于1929年5月中山陵的第一期工程——灵寝竣工,6月1日举行了奉安大典。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决定“国葬”在南京紫金山,4月23日便正式登报公开向海内外征求中山陵墓设计图案。结果在应征图案40多种里名列榜首的竟是32岁的建筑师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生于1894年。19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到美国康南耳大学深造。他的中山陵设计图中西合璧,结构雄美,一望而使人产生景仰之情: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传统观念:堂中多色玻璃及几线阳光透入,又有西洋风格,形式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故被当时孙先生葬事筹备处授予一等奖,并聘请他为建筑师,主持计划建筑详图及监工事务。
吕彦直为设计和主持中山陵墓工作,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在工程极近尾声时,他却因病于1929年5月与世长辞,年仅36岁。人们对这位多才多艺的青年建筑师十分敬佩,在灵堂的西南休息室存立他的浮雕像,上有于右任的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志纪念。”可抗战后,浮雕不翼而飞。
陵墓是采用苏州、福建的花岗石和云南的大理石,配合现代钢筋混凝土精工建造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不避艰险,不辞劳苦,积极为建陵献计献策,创造了许多奇迹。就说碑亭内那刻有“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葬于此”的巨碑吧,是最好的福建花岗石,第一次运送时,由于巨石太沉,上船后就沉入海底,这块碑是第二次从福建赶运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