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古代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由于冬至的日期和时刻比较容易测定,所以我国古代历法曾以冬至作为判定季节的标准并作为历元,其他季节,依一定法则,由冬至推出。我国位于北温带,冬至时中午太阳位置最低,日影最长。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以后,进入最寒冷的季节。
俗话说“冬至大似年”,古人一直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据说先秦君王每逢冬至便接连五天不理朝政,在内宫听音乐。汉代的皇帝继承先秦天子的遗风,冬至之日也在官内听八音。汉朝以后,人们也一直把冬至作为一个特定的节日来过。宋朝有“冬至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日肥冬瘦年,互送节物。”
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明代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己巳年)以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冬至节都是很热闹的。己巳年“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清军俘虏)后此节顿废。但此后,民间一直还在过冬至节。
民间的冬至习俗也很丰富,“冬至馄饨夏至面”是有讲究的。古代历法家常将历法中的上元积年与想象中的宇宙开辟时代相联系,宇宙是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来的,而上元积年的元日都始于冬至。所以,冬至吃馄饨,含有纪念宇宙开辟的意思。
历代统治者在冬至这一天都要祭天。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圜丘就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圜丘由三层汉白玉石砌成,每层石块的块数均为九的倍数,以象征天为阳数。
读者也许不能理解冬至为什么要祭天。阳为天,阴为地,冬天寒冷阴盛,应该祭地呀。古人却不这样认为,夏至虽阳气达到极盛,却是阴气开始回升之时。冬至虽然阴气达到极盛,却是阳气开始回升之时。故自夏至开始代表阴,为地;自冬至开始代表阳,为天。所以,明清时,夏至于北京地坛方泽祀地,冬至于天坛圜丘祭天。
旧日的种种习逝,大多躲进了典籍和野史之中,如今只留下一些有关冬至的民谚,如“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至后,卖牛去买被。”意思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在农历月初,这年冬天就暖,如果在月末就冷。再如说“晴前冬至落到年。干冬至,邋遢年。”这是以冬至这天是否下雨来预测当年的旱涝。这些谚语只能说是老百姓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人们的某种认识,至于科学不科学,还要做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