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后来隋炀帝将国子寺的名称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的“六学二馆”, 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
国子监最初只是掌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逐渐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的两种功能。国子监里职位最高的是祭酒,其余有司业、监丞等人员。北京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
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做监生,明代的监生因入学资格不同而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类,当时还有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
明代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当时的国子监也有类似今天的实习,称为“历事”。即:监生们到各衙门学习政事,开始时为半年,后改为三个月。白天实习,晚上归舍,实习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选用、补充缺官,中等的继续历事,下等的回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