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公主,虽然富贵异常,却有着一个不如普通百姓甚至不如宫女的低鄙之处,那就是她们没有自己的名字。
清廷对皇帝宗室及八旗人等制定了取名规范:只许使用汉字两字格名,不许冠加姓。当然,谁也没有意识到,清廷的这个规定并没有把包括公主、格格在内的八旗女性们算在内。
应该说,名字的产生和存在,首要条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交际。
作为妃嫔,她们是皇帝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工具,是为皇帝生育后代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在她们封号的后面缀以她们父亲的姓名,以示区别她们是哪一个皇帝的哪一个妃嫔,以及哪一个皇子的母亲。
公主有必要区分吗?她没有为额驸生养后嗣的义务,也不是为额驸提供快乐而来。她只是作为皇帝赐给臣子的一份光荣象征,被高高炫耀在半空中。取得这份光荣的人也只需知道她是皇帝的公主就可以了,至于她本人叫什么,完全是多余的。农妇嫁给丈夫,冠以夫姓等为自己指代,是因为她除了为丈夫生育抚养子女外,还要参与家庭及社会的各项活动。如操劳家务、侍奉公婆、和左邻右舍交往、与小商贩打交道等等,有了丈夫姓氏的指代,人们才便于支使她,呼唤她,让她为自己或为别人劳动。
公主有这个必要吗?她完全脱离额驸家和社会,在自己的公主府里,在自己的奴仆中养尊处优。人们只需要知道是在侍奉一位公主便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知道是张氏公主帮我推了碾子,还是李氏公主托我给她捎两吊钱的咸盐。
同为皇家出身的亲王、郡王有名字,是因为他们要参与国家的政治、军事事务。顶不济提笼架鹰、驱犬狩猎,还要让人不致弄错是哪个王爷养了只好鹰好狗呢!
可公主有这机会和这权力吗?哪一位皇帝找公主商议过国务,又有哪一个衙门是由公主执掌的?
公主可以在“秋风秋雨涨秋池”时扎花做鞋习女红,或晴天里在庭院中踢踢毽子,可这一切又是为谁做呢?为自己。富贵圈里人只需知道,公主在扎花呢,公主在踢毽呢,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知道是谁创造了一种新的刺锈法,推动了刺绣业的发展。黄道婆之所以历史上留下了名字,是因为她改进了棉纺织工具和棉纺技术。
在有公主的时代,她的额驸都要尊她为君,哪一个平民百姓又敢于对她评头晶足呢?
只有在今天,我们才敢于说,清代公主是最高贵的人,同时又是最没有用处,因而也是最低贱而又最不幸的人。
因为她们像木头,只是一个偶像,而没有作为一个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东西:感情、家庭,甚至姓名。
她们像囚犯,被牢牢囚禁在封建王朝为她们划定的圈子里,背上除了一个金色的囚徒号码和手腕上一个无形的金制镣铐外,其他一无所有。
世界上,她们最可怜的人,同时也是最贫困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