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熨斗最早历史可追溯至商代,原作为刑具而发明,专门熨烫人的肌肤。到了汉代,其功能才开始用于熨烫衣服,后来流传越来越广,并流行于明清。
在国外,荷兰裁缝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18世纪最常用的是铁铸的实心熨斗,人们往往交替使用两个熨斗:一个熨衣服,一个放在炭火上加热。
在我国晋代的《杜预集》上写道:“药杵臼、澡盘、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由此可见,熨斗已是那时民间的家庭用具。汉魏时期的熨斗,是用青铜铸成,有的熨斗上还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可见那时候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
有关“熨斗”名称的来历,基本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取象征北斗的意思,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斗,象形有柄。”清朝的《说文解字注》中写:“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柄者,盖北斗。”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
熨斗在汉时称“威斗”、唐时称“金斗”、宋时称“火斗”、明时称“焦斗”,一样的东西,各时期叫法不同,各地叫法也不同。
在古代,熨斗为民间常用器,富贵人家则用料华贵、制作精巧、雕龙刻凤,柄也考究。汉唐时“斗”内用热水就可以使用,明清时期改用木炭加热使用。
可见,熨斗在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了,但自1913年美国理查德森研制成功电熨斗后,中国式的古代熨斗便逐渐退出了实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