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发明了,但当时它主要的作用并不是保暖,而是用于区别等级贵贱。如中国成语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帽子,古代称冠、冕、弁、盔、笠、帢、帻巾、幞头等,相传是由擦汗、扎发的头巾演变而来,南北朝时,周武帝为了武士用巾方便,把巾制成四角形的东西,一戴就成,十分方便,称为幞头,这就是最早的帽子。
在古代帽子不仅是日用品和装饰品,而且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标志。隋朝把纱帽定为文官用,并以帽上饰玉多少区别官阶高低。对“龙冕”、“凤冠”的制作,也有规定。如冕顶有旒,每根旒串珠十二颗,皇帝戴的“龙冕”则规定为十二旒。而诸侯为九旒;上大夫为七旒,下大夫为五旒。皇后戴的“凤冠”,规定为九龙四凤。
而除皇帝以外,冠帽也能体现社会的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卑贱者只能戴头帕,劳动者只能戴头巾,主要用来揩汗,以后当作帽子裹头。帽子发展到现代社会,从制作材料和用途都在不断变化,出现了职别帽和职业帽外,在国际市场上的帽子更是无奇不有。如美国产的避雷帽,由金属编织物制成,可保护人体免遭雷击;联邦德国生产的太阳帽,内装太阳能收音机,既可遮太阳,又可收听优美的音乐。联邦德国还有一个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头盔枪”,竟把手枪装在头盔之中。
还有的国家制成的宇航员戴的“全能帽”,更具有通讯、呼吸、给食等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