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拥有300多种戏剧剧种,是世界上戏剧剧种最丰富的国度。明清时代是我国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剧曲声腔。
所谓“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它在明嘉靖年问,经魏良辅等人改良加工以后,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地方剧种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川昆、湘昆、苏昆、徽昆、婺昆”等分支。
所谓“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它起源于江晤弋阳一带,在明嘉靖时期流行于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云南、贵州等地。
所谓“东柳”原来是指山东的“柳子腔”,后来则是泛指唱山歌小调的声腔剧种。
所谓“西梆”则是指始于陕西,以梆为板的“梆子腔”,除陕西梆子外,还有山西、河南、河北等梆子。
现在仅列各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如下,供参考:
福建:闽剧、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
江苏:锡剧、淮剧、扬剧、昆剧(南昆)。
广东:粤剧、潮剧、琼剧、广东汉剧。
广西:桂剧、壮剧、彩调。
河南:豫剧、越剧、河南曲剧。
安徽:黄梅戏、庐剧、泗州戏。
浙江:越剧、绍剧、婺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
山东:吕剧、柳子戏。
江西:赣剧、江西采茶戏。
湖南:湘剧、湖南花鼓戏。
云南:滇剧、云南花灯。
四川:川剧。
贵州:黔剧。
湖北:汉剧。
甘肃:陇剧。
吉林:吉剧。
台湾: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