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是“四小名旦”中声名最大,艺术生涯最长,成就最显著的。他在梅派的基础上,开创了旦角的张派。
张君秋因家贫,自幼就随父亲滕联芳、母亲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张君秋在14岁时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两年后,16岁的他就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一出《女起解》唱红。张君秋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此后,他又与孟小冬、谭富英、马连良等名伶同台演出,声誉显著。他还多次求教于四大名旦,技艺日渐长进。当时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旬。”他的早期演出剧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戏。
1947年后张君秋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四年后返京,组成北京京剧三团,自挑大梁。1956年张君秋加入北京市京剧团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合作,出演了《龙凤呈祥》、《秦香莲》等大戏。
张君秋的艺术风格于50年代初具规模,到60年代前期基本形成,在70年代以后盛行于世。他的唱腔是以王瑶卿的王派为基础,又融合了梅、尚两派,并且吸收了程砚秋等诸家之长,加以充分的个性化而形成的。
张君秋的嗓音条件极好,娇、媚、脆、水——所谓“水”,就是指有水音。另外,他的扮相条件极好,面相丽质天成,扮戏颇有雍容华贵之气。
张君秋师从四大名旦,博采众长,在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和旬慧生的“绵”,融合四大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
1986年,张君秋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1997年5月27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他将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唱实践,反复锤炼而形成的张派留在京剧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