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能解的典故出于宋代《类说》引《墨容挥犀》:白乐天每做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又易云。形容写的作品浅白易懂。
【例句】
白居易诗急求人知,竞陈于词,速令老妪能解。(清•王闯运《湘绮楼论唐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青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寒,对百姓的生活疾苦有较多的接触,所以他的诗作能多方面反映不同职业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白居易写诗,以浅近通俗著称,力求老妪(年老妇女)也能够理解,因而雅俗共赏,流传极广。
有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讲了一件亲眼见到的事:
一天她上街,忽然听见有妇人的哭声,看见一个穿着朴素的妇女抱着两个孩子,身旁停着一辆马车,马车上坐着一个将军模样的人,他对家丁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家丁便从妇女怀里强行带走了两个孩子。这时,儿喊娘,娘哭儿,好凄惨的景象。随着一声马鞭响,马车带着孩子飞驰而去,那妇女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后便倒在车轮扬起的尘埃里。
老保姆和路上行人,前去搀扶起那妇女,经过了解才知道,那将军模样的人是她的丈夫,由于战场有功,最近得到朝廷赏赐的二百万银两,便在洛阳娶了一个妙龄歌女,于是抛弃了结发妻子,夺走了她的两个孩子。
白居易根据这一素材,写成著名诗篇《母与子》,写完后,又读给老保姆听,老保姆边听边点头,直到全听懂了,白居易才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