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佛教,把婆罗门教医学改造后纳入其体系,并传入我国。历代高僧在翻译佛经时也翻译了大量的佛医学著作,一些精通佛医学的医家,试图把佛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创立新医学。
但是,由于佛医学传入我国时,中医药理论体系已经建立,中医在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和治疗方法上,都优于佛医学,所以佛教没有改变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特质,而是被中医吸纳,取为己用。
僧医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四大学说。印度医学受古希腊四体液说的影响形成“四大学说”,认为世间一切物质皆由四种元素:地、水、火、风组成。其各有不同的性质和功用,地大以坚为性,能载万物;水大以湿为性,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能使物成长。
《佛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地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佛医学认为“四大”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元素,同时又是伤害人体的四种致病因素,每一种致病因素又会导致一类疾病的产生。这种佛医的基本理论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被部分医家所接受。
孙思邈是中印医学汇通的大师,他在《千金要方》卷一中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声音。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
佛教在我国最兴盛是在隋唐时期,这时的医家受佛医的影响最大。但由于当时中医理论体系已成熟完备,印度的四大学说虽然属于唯物主义思想,但远不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更具说服力、辩证性,以至于在宋代就很少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