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戒律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医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孙思邈主张业医必须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创立了以仁爱慈悲思想为核心的医德规范。他在《备急千金要方•总论》中,特意撰写了《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两篇文章,专门论述了医德规范问题,对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医生的习艺治学问题,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慈悲是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慈悲的含义即是《大智度论》中所说的大慈与 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这种大慈大悲的思想对高尚医德的形成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孙思邈在《备急千 金要方》卷一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 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 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明代也有好几位著名医学家撰文,专门论述医德规范问题。陈实功在所著《外科正宗》一书中,提出了“医家五戒十要”,在研习医技、精心处方、对患者一视同仁、救助贫穷之家、尊重同道、尊重妇女等方面,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而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因此,对待一切众生必须无分别心,一视同仁。 《华严经》卷二十五《佛不思议法品》 说:一切诸佛,于信不信众生,大悲等观,而无有异。如此平等博爱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古代医 家,使他们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全力以赴地解除病人痛苦,尤其对贫苦百姓更加如此。
总之,佛教戒律对传统医德医风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对警戒医家、淳化医风起到较大的作用。以上是本站对佛教思想与中国中医医德之间关系的讨论,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同时你也可以参阅本站佛教思想对我国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