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苏轼《小圃地黄》诗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地黄的药用价值:“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者,一洗胸中尘。”苏轼在诗中述说服地黄对内热者有益,可生津润肺等,他平常即服食地黄抗衰。
在明朝解缙等汇编的《永乐大典》中,就有苏东坡向友人索要地黄煎连续服用,并肯定其抗衰良效的记载:“东坡答滕达道书:‘蒙惠地黄煎,扶衰之要药,若续寄为幸。’又与崔东玉书云:‘药之膏油者,莫如地黄,啖老马皆复为驹。吾晚学道,血气衰耗如老马矣,欲多食生地黄而不可得也。’”
地黄属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新鲜或干燥块根入药。其地道产地为河南怀庆府(明朝时建制,今河南的武涉、泌阳、温县一带),所产怀地黄品质最佳,为“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之一。浙江栽培的地黄品质也较好,浙地黄与杭白菊、浙贝母、杭白术等并称为“浙八味”。地黄生、熟之不同,系因炮制方法使然:秋季采挖后鲜用(鲜生地)或干燥后切片入药(又称干地黄),即为生地黄,生地黄经加黄酒拌燕至内外色黑、油润,或者直接蒸至黑润即为熟地黄。
生地黄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凡温热病邪入营血,或热伤阴液,以及中医所称血热妄行、月经因血热而不调者,均可应用生地黄。
熟地黄入药始于宋朝《本草图经》,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熟地黄甘温味厚,而质地柔润,不仅滋阴养血,且可生精补髓壮骨,为补益肝肾之常用要药。凡肝血亏虚,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或肾阴不足,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消渴病,以及精血两亏,耳聋目眩,须发早白等症,地黄均可用为主药。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阴虚型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等。
明代名医张介宾(字景岳)喜用熟地黄,他称人参、熟地黄、附子、大黄为“药之四维”。他创有新方八阵,在其中专述滋补的“补阵”中有新创的29方,用到地黄的就有24方,其中2方中所用为生地黄,22方中所用为熟地黄,可见其对熟地黄的补益功用的重视程度。为此,人们称他为“张熟地”。
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步便溏者忌服。
地黄中主要含有梓醇、二氢梓醇、地黄苷等,还含胡萝卜苷、水苏糖、氨基酸、有机酸,微量元素等。经过炮制处理,使生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在成分上有所不同,如熟地黄的水或醇煎出物较生地黄多,熟地黄中含葡萄糖明显高于生地黄,说明炮制后部分多糖转化为单糖,熟地黄中水溶性氨基酸含量较生地黄减少,而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据药理研究,生地黄有镇静作用;抗炎、促进免疫作用、补虚作用,如对甲亢“阴虚”动物模型有明显的影响,还可促进“血虚”动物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而有显著“生血”的作用;强心、利尿、升高血压、降低血糖等。地黄煎剂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对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熟地黄有强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