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楹联是对联的别称或叫雅称。楹,指房柱或门柱。楹联也可以说是对联的泛称。从这点上说,对联、楹联同指一物,不存在异同问题。
对联的特点是:一幅对联必须字数相等(上下联),平仄相谐,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结构相类似,文字相异,词性相对,简称“七相”。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春节就有悬挂桃符驱鬼求吉的习俗。桃符的来历,古时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查看万鬼,遇有为祟作祸之鬼,即用芦苇绳索捆之喂虎。后来人们即画神荼、郁垒二神像立于门户,这就是桃符。因此可以说对联是由桃符和门神画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对联是蜀主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文人学士都来效仿,并把其视为雅事。于是,写贴对联就逐渐流行。
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极力提倡做对联,他本人为阉猪户所作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广为传颂。他还给文臣武将们赐联褒奖,故朱元璋也独得了“对联天子”的美誉。
清代乾隆皇帝也酷爱对联,常与纪昀吟对诗联,故事传遍城乡。由于明、清两朝皇帝的提倡与推广,城乡撰写对联之风盛行,对联从形式到内容均得到很大发展。
对联以其语言精练、音韵铿锵、短小精悍的形式著称,可用以抒情言志、迎春祝福、庆贺盛典、祈求吉祥、悯死吊丧、写景寄怀、记事叙史、褒扬贬斥、讽刺鞭挞、娱乐交际等。它不仅是一种美的装饰,更是文雅交际的手段,是一种艺术的形式。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鼓舞和教育意义。
从国家大典到乡间小院,都可以张贴对联。它对讴歌盛世、宣传国策、推广产品、加深友情、增添气氛、励志奋发、突出主题、安慰英灵等都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它已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它可长可短、可对天对地对万物、联古联今联自身,是十分灵活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