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东北农村最常见的是土壁草顶的房子。因为房屋的周围一般都有用树枝或秸杆编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土坯草房篱笆寨”当作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点。所谓“土坯",也可以说是用泥和草制成的“土砖”。土坯是盖房时砌墙和搭炕用的。其房子的梁架是由梁、檩、椽组成的木构架,而房顶则要用草覆盖。
土坯草房大多是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叫做“前坡"和“后坡”。房顶盖草俗称“苫房”,在农村也是一种技术要求较高的手艺。苫草时先铺上用秫秸或树条子编扎的“房邑”,再抹泥填堵缝隙,层层铺盖,为防止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栏加固。苫一次房一般都能使用三年以上。
土坯草房外表非常简朴,连窗棂也多是横直相交的简单样式,并且还盖着“糊在外"的窗户纸,加上外抹草泥的墙壁、日久发黑的草顶,几乎找不到添加艺术修饰的地方。它能够在东北乡村长期存在,是因为其就地取材、建造方便的特征和厚墙厚顶、冬暖夏凉的实用性,使普通的农民能有一处保证基本居住条件的“家”。
土坯草房的烟筒就好像是一只大酒瓶,砖砌的烟筒多呈方形,逐级上敛,似一座小塔。沈阳故宫清宁宫西山墙之侧,至今仍保留着满族皇帝“带"进宫来的高大砖砌“呼兰”烟筒。
在民间,这种烟筒还有一些特殊的用处。比如有的地方冬天把鸡窝搭在常有热气通过的“烟筒桥子"上,让鸡也能住在“炕”上,冬季仍可产蛋。民间还认为烟筒根是死人魂灵寄身之所,年节时此处烧纸祭奠。家中老人病重咽气之初,儿女要在烟筒根下喊“朝西南光明大道走”,谓之“指路”。
因为“呼兰"式的烟筒是关东的一大独特景观,在一些文人墨客题咏东北风俗的诗篇中也常提到它。其中乾隆皇帝《盛京土风杂咏》“呼兰"诗中“疏风避雨安而稳,直外通中朴且坚"之句,应算是“金口玉言”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