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的帛书,因缺乏充分的文献资料,历来难以确定,只能依据纸卷的形制来推测。《汉书•艺文志》著录图书时篇、卷并列,当时又是竹、帛兼用,所以后代学者便依此断定,“篇”指简册,“卷”指帛书。
用帛作书,可以随书写内容来裁截绢帛,帛很轻便而容易上下翻动,故又称作“幡纸”。书写完就从匹帛上裁下来卷成一束,卷时用细木棒作中心,叫作“轴”,因此称作“卷轴制度”。
书籍发展到竹帛阶段,才出现现代意义的书,《说文》说:
著于竹帛谓之书,竹,易得;帛,轻便。书写材料进步,容易获取,为学者著书提供了极大方便,这也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起的一个原因。
卷子有装治过程,为保护纸卷不断裂,在纸背再裱上一层纸,称之为“褙”或“装背”。里层外层的接缝不要在一个部位上,以免接头处脱裂。
为防止虫蛀,卷纸用黄檗(黄柏)浸染,称为“入潢”,国家藏书机关设有专门的装潢工人。“装潢”一词即来源于此。
帝王及豪富之家经常借卷轴来附庸风雅或显示尊贵,往往用象牙、琉璃等贵重材料作轴,裸带用丝织品,签用象牙,古人有“牙签玉轴”的说法。《隋书•经籍志》记载,炀帝即位,秘阁之书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旧唐书•经籍志》上说:
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裸带、红牙签。史书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分别之。由此可见帝王之家书籍装饰之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