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是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美术形式,它是由画家提供画稿,再由工匠镌刻的。与其他画种的最大区别是,版画不再是独幅的创作,而是可以成批地复制。
版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木版刻印书籍,隋文帝时便有“废像遗经悉令雕版”的记载。唐代佛教流行,为宣传教义,寺院刊印佛经散发,在佛经的卷首往往会附上一张诠释经义的版画。现存最早的版画作品就是刻于868年的《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
到了宋代和元代,木刻版画有了较大的发展,从文集、子书到医书、文学等,普遍运用版画艺术,甚至人们美化生活和环境也用版画作品来装饰。南宋的《梅花喜神谱》共有100幅,描绘了梅花的不同形态,刀法古朴明快,十分传神。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特别是在明代,由于市民文化日趋繁荣,小说、戏曲创作进入高潮,书刊印刷业更加兴旺。书坊老板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竞相聘请名师名工作画镌刻,从而使得版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清代,版画发展更快,不仅刻、画、印等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题材、风格多样,遍及城乡,成为人民喜欢的艺术形式。如河北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的木刻年画,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赢得了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