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这个说法影响颇为深远,旧式文人常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从而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近代新文人画代表人物陈曾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有时也抒发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德,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文人画推唐朝王维为其创始人。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对王维曾有很高的评价:“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的宫廷画家绘制的比较工整细致的绘画作品,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受宫廷画影响的绘画作品。院体画为迎合帝王审美需求,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有富贵气。
院体画的产生、发展与画院机构密切相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画家,汉时有明确记载,到宋朝达到鼎盛。
北宋设立翰林图画院,聚集了包括武宗元、张择端等著名画家在内的大批宫廷画家。南宋画院继承了北宋的成就,刘松年、马远、李唐、夏珪等人是南宋院体画的典范。明清时,随着文人画成为正统,院体画逐渐衰退。
院体画是以王室审美为第一标准,所以画家渐渐地忽视了自身的创意与审美要求。到了清末,院体画画家的作品更是流于庸俗。所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