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在书写笔画和落笔时的运用使得汉字具有了起伏流畅的线条美。这些文字书写的变化,为隶书的出现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人便在西汉隶书的基础上,把隶书推向了东汉和清代的两次发展的高峰。这也为我国书法艺术界树立了两座丰碑,成为后世打开书法殿堂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隶变这个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个变化,对我国的文字史和书法史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古隶到今隶,从小篆到楷体,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这一过程推动了隶书以及汉字体系地不断壮大和完善,进而撰写了中国汉字发展的新篇章。
隶变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变隶”,其从文字学角度定义为:“汉字字体由篆书演变为隶书。”隶变是整个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一直认为汉字演变是按照从大篆、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的顺序。中国汉字的这种发展过程本身无可厚非,这种说法却往往给人一种错觉,无形中使人们认为隶书就是由小篆变化而来。
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关于隶书起源的说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秦时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也就认为隶书是徒隶之书;而秦代的隶人下邳程邈所作《说文解字•序》中则进一步阐述,把隶书指为:“秦始皇初兼天下……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南北朝时期的羊欣,在自己所著的《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曰隶书。”等等,层出不穷。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隶变和隶书的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秦始皇时期。但是,假若从汉字的发展衍化的历史来看,隶变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其中不仅包括像大篆的隶变,也包括与小篆同时期的隶变,同时还应包括隶书在形成之前,西汉时期的隶变。这个观点不仅可以从我国凤凰山出土的《楚帛书》中得到证实,还可以从我国近些年来所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以及银雀山竹简中得到印证。
总体上来说,人们写字总是朝着简化文字的方向发展。但是一种字体基本定型以后,这种字体便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将变得更加规范化,而另一种则会变得更加草化。规范化的结果使得这种字体得以确立,而更加草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一种新的字体。而隶书最早也就是作为篆书的“辅助性字体”而出现的(篆书是大篆而不是小篆。一般地来说,草化要先于正规化,而小篆是对大篆的一种整理,而隶书则是大篆的草化,所以,隶书的产生应当早于小篆)。其事实也正是如此,早在秦小篆出现以前,古隶(草篆)也就是一种便于书写的简体篆书,就产生了。
隶变,无论是从文字史上还是从书法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文字史上来说,隶书摆脱了篆书体系象形文字的影响,以一种完全抽象的线条来组合字形。中国的象形文字至此告一段落。但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说,由于“线”特别是笔画和落笔,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隶变”纯化了线条,使得书法家所写出的各种书法艺术中,字体含有各种各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