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之间的夷陵之战。战争的目的不单是刘备要为关羽报仇,也是蜀想收复失去的荆州,恢复其原来的战略优势,以最终复兴汉业,一统天下。否则,蜀的地位就只剩下一州(益州)之地,不仅无法与魏相比,也无法与吴相比,在鼎立之势中,只能屈居第三位,成其大业更难矣。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亲率水陆大军从秭归出发攻吴。吴派陆逊迎战。蜀兵被阻于西陵峡东面的夷陵(今湖北宜都北,位于长江北岸)和夷道(今湖北宜都)。陆逊采取以逸待劳、坚守营寨、久不出战、泄其锐气、等待战机的策略。结果,刘备军队被阻在峡口,部队施展不开,求战不得,只好沿江边的狭窄地带一字摆开。
当时环境对蜀军极为不利,不但军需物资供应困难,而且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蜀兵叫苦不迭,斗志涣散,只好转入山林结营休整,待秋凉大举进攻。陆逊遂出其不意引火烧林,使蜀军连营尽毁。刘备只率少数人马败退白帝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亦与地理条件有关。一是刘备忽视地理条件,屯兵不当,犯了“包原隰险而结营”(即屯兵于地形复杂、草木繁茂的大片地方)这一兵家大忌;二是战略决策之误。长江三峡峡长水急,山高路险。从西往东是利于速进,在峡口占据桥头阵地后,需迅速展开,就地取食,避免长途供应;因这种地势条件,不利于后退与停滞,一旦被阻,常常行列只能全部停顿,前方战斗失利,后面队伍必然被逃亡的混乱败兵冲垮。陆逊的胜,刘备的败,莫不皆与是否认识与利用此地理特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