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抗战的前两年,蔡先生来到南京。当时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兼外长的汪精卫请蔡先生吃西餐。席间,蔡先生苦劝汪精卫要改变亲日立场,立定严正的态度,以推进抗战。蔡先生满怀激情地说:“我们应该坚定,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抗,我们的后辈也抵抗,中国一定有出路。”在座的人看见蔡先生老泪纵横,滴在汤盘里,和汤一道咽下,无不感动。
而蔡先生平时却长久伏案,无疾言,无愠色,无倦意,使人如沐春风。但每临大节时,蔡先生却是义正辞严,慷慨激昂。
蔡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热血之士。
蔡元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毕生献给了教育与学术,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思想新颖,不囿于成见。20世纪初,学生与校长洽谈必须用呈文交予校长批示。1917年,蔡元堵就任北大校长后,马上公告:尔后学生对校长不得再用呈文,应用公函。
蔡元培聘请教授,只问真才实学,从不问个人的政治主张。所以,虽然他倡导革命,但还是请帝制派的刘师培教“中古文学史”,请复辟派的辜鸿铭教“英国文学”。
而北大哲学系的“经学通论”,他请崔适与陈汉章来授课,崔陈二人见解不同,立论常有冲突,蔡元培就是希望学生在听了两种相反的论点后,有自己的看法。
蔡元培经常说:“傲学问不要钻牛角尖儿。真理简明易懂,听起来很平凡;那些听来很玄妙的,其中所含的真理可能很少。”
有一次蔡元培上课,突然问一名学生:“二加二等于多少?”
学生当场愣住了。
蔡元培笑了;“二加二就等于四嘛!你以为我的问题肯定有深奥的道理,所以不敢回答,这就是钻牛角尖儿。”
蔡元培还讲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
“有一个穷人向神仙吕洞宾求助,吕洞宾把点石成金送给他,但穷人不要。吕洞宾奇怪地问他为何不要,穷人说他要的是吕洞宾那能点金的手指。”
这个穷人贪得无厌,实在学不得。
但是,蔡元培告诉学生:“读书最重要的,就是那种‘贪得无厌’的求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