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年,王莽率群臣人太祖庙拜受金匮,回未央宫就端坐前殿天子位,随即宣布改国号为“新”,彻底终结西汉王朝。
王莽当皇帝后,像孔子一样决心拯救“礼崩乐坏”的现实,但比孔子更幸运,因为他谋到帝王之权。他仿照周朝制度推行一系列新政,热火朝天。他认为只要古制一恢复天下就能太平,所以绞尽脑汁地谋划每一个细节如何符合儒家古籍的描述。日本学者鹤间和幸评论:“即使是王朝交替,如此极端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亦可谓空前绝后。”
王莽常在灯下处理公务,天亮还没忙完,大臣也是早出晚归,每天有开不完的会。但他们却没时间处理诉讼冤案和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连大小官吏的工资也拖到公元16年也即他登帝七八年之后才补发。
王莽说:“古时候,官吏工资是丰年加发,歉年少发,以年终统计为准。如果有天灾,要以十为率减少。”这说法显然有理,现代还常有人说公务员的工资得跟政绩挂钩呢!问题是很难操作,官吏们得不到基本的生活费,只好贪赃枉法。富人保不了家产,穷人不能活命,于是纷纷去当强盗。又由于官吏无法灭盗,而怕受严刑酷法处分,只好隐瞒不报,导致盗贼越来越多,壮大为反官府武装。
王莽的改革轰轰烈烈,结果悲惨兮兮。公元23年9月,民军攻入长安,斩王莽,将他的头悬于市中,军民一起辱尸,还切他的舌头分食——他太能说了!他的头颅被后来皇室收藏,直到295年洛阳武库遭大火,才被焚毁。
王莽走向他理想的反面,让历史大失所望。假如没那么多天灾,假如经济不坏,假如改革成功,那么中国历史一定得改写。那样,王莽至少可与孔子齐名,儒家就破天荒真正胜利一次了!王莽却失败了,惨不忍睹。一般人们把他看成骗子,称帝之前那些好事全是伪装。柏杨则冷静地说:“王莽是个忠实的儒家学者……对他诊断出来的社会病态的治疗,认为只要吃下古老儒书上所用的那些古药,就可痊愈……脚步向前走而眼睛向后看,仅这一点,就注定他必然跌倒。”胡适评价可能最高:“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
众说纷纭,我觉得还是柏杨之说最精彩。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中国第一国民性格的话,那么柏杨笔下的王莽可谓第二国民性格,因为中国人从孔子开始,一代又一代人都热衷于“脚步向前走而眼睛向后看”。刻舟求剑,能求得喜剧才怪呢!
最具讽刺的是,王莽一心将儒家经典变为灿烂的现实,结果却遭儒家全盘否定,极端丑化。《剑桥中国秦汉史》将王莽的系列改革措施放在历史大背景中加以比较,认为:“王莽不是班固所述的那个无能、狡猾、伪善和妄自尊大的蠢人。这些都是老一套的和不公正的指责。从积极的一面衡量,王莽是机智而能干的。……从消极的一方面衡量,王莽是一个过分地依赖古文学派经典的有点迂腐的儒生。他不喜听批评意见,并且像当时所有皇帝那样,有迷信思想。……
所有的证据证明,实际上全体官员都支持王莽,只是在广泛的农民骚乱导致官军彻底战败时,对他的支持才消失。”天灾人祸,迅速制造出无数的敌人。当时各地农民军有几十支,王莽还要忙于外敌,怎么应付得过来?
问题还在于那几十支民军不光对官军作战,他们相互间也争权夺利,到处烽火连天,血流成河,弄得整个中国像黄河决堤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