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社会重重矛盾之中,潜伏着一个最主要的矛盾,即地方军阀与中央政权的斗争炽烈异常。可惜并未引起玄宗的注意。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正当玄宗陶醉于歌舞升平之际,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安禄山从范阳(今北京)起兵,率所部蕃汉将兵15万,号称20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朝最高统治权。
安禄山本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其父是康国胡人,母为突厥人。他长期生活在东北少数民族奚、契丹、室韦人之中,通晓六蕃语言,曾任诸蕃互市郎。
安禄山投唐后,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后提升为节度副使。他为人狡诈,善逢迎,甚为玄宗器重。天宝年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大量收降北方少数民族降兵,蓄积私人武装,成为军阀节镇中最大的实力派。安禄山看到唐政权的腐朽衰弱,认为有机可乘,积极进行反唐部署。在汉人严庄、高尚等人的策谋下,一面加紧扩充军备,提拔将士,收笼人心,一面在范阳城北筑武城,“峙兵积谷”,畜养战马,储存兵械,作好起兵准备。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举兵,马步相兼,鼓行而西时,玄宗正在临潼华清官游乐。忽闻兵变,惊慌失措,赶回京师。唐军因多年不习征战,刀枪入库,铠甲朽钝,无法应战。河北道原是安禄山的辖地,“所过郡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十二月初二日,叛军从灵昌(今河南滑县)渡河,接连攻下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县)。“百姓累世不识兵革”。当叛军围攻荥阳时,唐“士卒乘城者,闻鼓角声,自坠如雨”。
腐朽的唐王朝在仓促之间无所适从。时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入朝长安,玄宗即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驰往洛阳募兵抵抗。旬日募得6万兵,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并进军武牢。接着又在长安募兵,连同飞骑、行骑及在京边兵,共计5万,由前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率领,屯军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封常清临时募集的军队“皆佣保市井之流”,不能作战,抵挡不住安禄山的骑兵。武牢一战,唐军大败。洛阳城内巷战,唐军又败。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占洛阳。翌年(756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建立政权,自称大燕皇帝,其势益炽。
洛阳被叛军攻占后,封常清率余众西入陕州(今河南陕县),后又退至潼关,与先期到达的高仙芝军会合,共守潼关。潼关是关中的屏障、京师的大门,此塞不守,长安难保。当时安禄山虽已攻下东都洛阳,军事上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叛军到处烧杀掳掠,激起北方各地群众的愤怨。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呆卿在河北举兵,声讨叛军。河北17郡响应,合兵20余万。其从弟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也合众万人,与呆卿“连兵断禄山归路,以缓其西入之谋”。一时间,“河北驿路再绝,河南诸郡防御固备”。唐将李光弼于嘉山(今河北正定县东)大败叛军主力史思明部,河北十余郡复为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