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至唐绝。这是前人对自诗经而下的评价,自唐以下,历宋、元、明、清千余年,诗之辉煌似也未超越“唐诗”这座巅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诗人心态的宽松,精神的自由,不能不说是一个极重要的条件,而诗人创作的自由度,又与当时的统治者对“诗”这一艺术的理解与宽容有直接的关系。试看下面这首七律,《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从诗意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悼念诗,艺术上亦无甚特别之处,关键在于作者的身份非同一般,系唐宣宗李忱(847-859年在位)。一个皇帝作诗悼念诗人,已属不凡之举,而居然正面肯定诗人对自己的皇祖唐玄宗深含讽讥的《长恨歌》,更能从中窥见唐朝统治者对诗的理解与宽容。
玄宗李隆基是一个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皇帝,前期曾联合太平公主杀了韦后,拥其父即位,是为睿宗。公元712年继位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史称开元之治,颇有治绩。后任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官吏贪黩,政治腐败,而自己又宠幸杨贵妃,沈于声色,奢侈荒淫,天宝十四年(755),终于导致安禄山之乱,京城长安陷落,自己仓惶逃往蜀中,至德二年(757)返回长安后抑郁而死。
《长恨歌》对后期这段历史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终于引得“渔阳鼙鼓动地来”,导致“九重城阙烟尘生”。
对于这样一首深刻剖析唐玄宗荒淫无度造成国乱的诗作,作为唐玄宗的后人,一个李姓皇帝,不但不归罪于诗人,反而毫不忌讳地加以肯定,这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很难能可贵的了。
唐皇朝虽然从天宝后逐渐走向式微,但唐诗创作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无疑与整个有唐一代的最高统治者对文学创作的宽容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