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即姬旦,又名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灭商的战争中,他一直辅佐武王左右。灭商四年后,武王重病,临终前,他想传位给德才兼备的周公,周公涕泣不肯接受,乃由武王之子诵继位。姬诵年幼,政权由周公掌摄。
由于周公大权在握,武王的另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十分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言周公有野心,可能会谋害幼主,篡夺王位云云。
周公知道后,对即将到鲁国封地去的儿子伯禽说:“我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无论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了。但是我仍时刻注意勤俭,谦诚待人,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随着流言日盛,管叔、蔡叔开始勾结殷纣的儿子武庚及与殷商关系密切的东夷几十个部落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之命,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收降了谋反的贵族,斩杀了管叔及武庚,蔡叔被流放。
叛乱平定后,为了加强对东部的控制,周公建议迁都洛邑。同时,他将在战争中俘获的殷商贵族也一并迁到洛邑,派召公驻兵监管。
周朝建立后,殷商故都一直都有遗民聚居,周公于是封弟弟康叔为卫君,驻守商墟。周公告诫康叔说:“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纣王荒淫无度,以致朝纲混乱,诸侯举义。”又叮嘱说:“你到商墟后,要寻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多加请教。要勤政爱民。”周公的叮嘱,随后又整理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了康叔。
周都迁至洛邑后,周公实行封邦建国的政策,加封武王的十几个兄弟和一些功臣为诸侯,使连成屏障捍卫周王室。之后又颁行井田制,统一规划土地,巩固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而为了教化民众,加强统治,周公又着手制作礼乐,完成了一系列维护君臣宗法和等级关系的典章制度。
其中,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等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例,以前多是兄终弟继,没有固定的传人。这一制度确立后,血缘关系成了唯一的纽带。而君臣、父子、亲疏、尊卑等礼仪制度都有助于加强中央统治。
当成王成年后,周公不再摄政。归政前,他作《无逸》篇讲述殷商覆亡的前车之鉴,教诲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耽于享乐。随后“北面就臣位”,功成身退。此后,周公致力于对礼乐制度的研究及典章制度的完善。
周公终其一生都在辅国安邦,他的很多思想都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说的渊源,备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