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通常指短时间发光的流星体。古代汉语中叫彗星,又俗称贼星,民间称其为扫帚星。记载始见于中国春秋时的《甘石星经》。
流星雨,中国古代叫陨星雨。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
更为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在公元461年出现的一次令人惊心动魄的天琴座流星雨,《宋书•天文志》更是做了十分精彩的记述:“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
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晚而止。”
据统计,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纪事有180余次,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了大约10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大约7次。
在《史记•天官书》中还有“星坠至地,则石也”的记载,这是对流星体坠地便成为陨石或陨铁的解释。到了宋代1064年,中国著名科学家沈括更是首次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陨石,而欧洲到1803年以后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