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军起义差不多的同时,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的秘密组织“捻子”发动大规模起事,称“捻军”。“捻”是淮北方言,意为“一股一伙”。 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
捻军在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活动,极盛时兵力达20万。
后来,张乐行率部分捻军渡淮河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会师,接受太平军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不久捻军出现分裂,大部分返淮北,只有张乐行等少数留在淮南,还有一部分转战河南、山东。1862年秋,清军大举进攻,张乐行被叛徒俘送清营。
天京失守后,太平军和捻军的残部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改为骑兵,在豫、鲁、苏一带流动作战,大有重整旗鼓之势。1865年5月,他们在曹州(今山东菏泽)歼灭官方所派的蒙古骑兵。于是,清廷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李鸿章督淮军。
第二年联军又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等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等转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事,为西捻军。东捻军被李鸿章淮军围困在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一带,1868年初在扬州全军覆没,赖文光被俘。西捻军转战陕西后,改向东北挺进至保定,威胁北京,后进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一带,被左宗棠、李鸿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全军覆没。
捻军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但也给北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其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分兵作战,作战指导盲动,导致被清军逐个击破,最终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