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琳琅满目,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收藏和青睐。古代的茶具,亦称茶器或茗器,它的概念范围较大,如陆羽在《茶经》中描述的不下十几种。而在各种古籍中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唐代的《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中对茶具的种类都有记载,《云溪友议》中云:“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茶具至少在24种。但是史料所记载的“茶具”概念与今天我们用到的差距是有很大不同的。茶具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陶土茶具(紫砂)、瓷器茶具(白瓷、青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等。
战国时期盛行彩绘陶,汉代创制铅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器,但烧制温度只有600℃-800℃,陶质粗糙松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世纪,烧制陶器温度已达1000℃,生产出有图案花纹装饰的彩陶。
商代,开始出现胎质较细洁、烧制温度达1100℃的印纹硬陶。釉陶,为唐代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打下基础。至唐代,经陆羽倡导,茶具逐渐从酒食具中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系统。陶茶具是用黏土烧制,其中又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
由于黏土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百分比,以及烧成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可呈红、褐、黑、白、灰、青、黄等不同颜色。陶器成型,最早用捏塑法,再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形用模制法,后用轮制成型法。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北宋时期,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茶具走向了发展的鼎盛,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另外除了首推江苏宜兴外,浙江的嵊州、长兴,河北的唐山等地也盛产陶茶具。